防护林科技

试验研究

  • 民勤绿洲人工灌木林混交与纯林配置模式的生长特性及生态效益评估

    许丽;刘永刚;李得禄;

    为明确民勤绿洲不同立地灌木混交林与纯林随林龄增长的生态效益分异规律和土壤理化性质与人工灌木林配置模式以及林下生物多样性的耦合机制,调查滩地、沙丘和退耕还林地10~25龄混交林与纯林的生长指标、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立地多龄期的不同灌木林配置模式,人工混交林在生长指数、林下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土壤改良方面显著优于纯林。2)不考虑林龄与灌木林配置时,立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对灌木林生长特性与林下生物多样性影响无差异,但灌木林生长特性对林下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考虑林龄和灌木林配置模式时,不同林龄和立地条件下,人工灌木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生长特征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其中混交林的土壤改良效应和结构优化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关键影响。3)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立地类型、灌木配置模式和林龄共同解释了人工灌木林71.3%的生长变异和43.6%~56.8%的生物多样性变异,其中灌木配置模式和林龄对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具有主导性影响(解释方差>30%)。根据生长指数和立地特性,优先采用混交林配置模式,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混交林(滩地)、梭梭+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混交林(沙丘)、梭梭+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混交林(退耕还林地)为基础配置模式,同时根据灌木林生长特性优化树种配比,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No.237 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抚育间伐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韩照日格图;白玉荣;包宝山;王立军;商宇;兰魁伟;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是呼伦贝尔乡土树种,也是三北地区防风固沙先锋树种之一。以20 a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间伐后和未间伐的林分生长变化,探讨抚育间伐措施以及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及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的平均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下植被、林分蓄积量和结实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间伐强度下其增长程度也各不相同,具有明显差异;间伐强度与其胸径、冠幅、单株材积、结实和林下植被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其林分蓄积量存在负相关关系。抚育间伐可以促进林分的生长,改善林分结构,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之间对比分析,试验区林分应采用中度间伐强度(50%)为宜。

    2025年06期 No.23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林空气负氧离子和颗粒物变化

    牛德生;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观测其动态变化规律。2024年1—9月,安装PC-8Z型网格化微型空气站观测樟子松林内空气颗粒物(PM_(2.5)、PM_(10))和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气颗粒物及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与研究区植物生长、农业耕作的季节性息息相关,当地农作物、草本植物生长后显著降低了空气颗粒物浓度,显著提高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研究期间,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清晨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中午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低。优化樟子松人工林营建技术,形成复层结构植被群落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空气质量;林下植被生长后的清晨是周边居民开展娱乐活动的最佳时间。

    2025年06期 No.237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自然遮阴与干旱胁迫交互作用对红锥和木荷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何佳;

    为探索自然遮阴与干旱胁迫交互作用对南方红壤区红锥(Castanopsishystrix)与木荷(Schimasuperba)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开展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置3种遮阴梯度(0%、40%、80%)与3种干旱胁迫水平(100%、70%、40%田间持水量)的交互处理,分析红锥和木荷幼苗生长指标(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与生理指标(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水分状况)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遮阴与干旱胁迫对2种树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红锥苗高增量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但40%遮阴可通过降低蒸腾需求缓解生长抑制;木荷在80%遮阴+100%干旱胁迫处理下苗高增量达43.2cm,显著高于同处理的红锥(22.6cm),反映了木荷的耐阴特性。生理方面,红锥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应对环境胁迫,但膜脂过氧化程度丙二醛(MDA)摩尔质量浓度高于木荷;而木荷POD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偏高,抗逆能力整体表现较佳。主成分分析表明,40%遮阴+100%干旱胁迫组合可优化2种幼苗的综合适应性,该处理下红锥、木荷的综合评分均较自然光照+100%干旱组合高。在季节性干旱频发区营造40%透光率林窗并配套灌溉措施,可提升红锥、木荷这类广泛栽培的乡土树种抗逆能力及林分稳定性。

    2025年06期 No.23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树种选择及结构优化配置

    李得禄;刘永刚;赵倩云;许丽;高松涛;

    为科学选择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适宜树种及其最优的结构配置,在民勤县流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沙障后营造不同树种的固沙林,通过成活率、保苗率、高度、冠幅以及土壤含水率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树种配置防风固沙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适宜流动沙丘造林的树种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圆头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适宜丘间地(退耕地)的有柽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梭梭、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适宜流动沙丘的混交类型有梭梭+沙拐枣、梭梭+沙木蓼;适宜丘间地树种配置模式的有柠条锦鸡儿、梭梭、白刺纯林以及梭梭+柠条锦鸡儿混交林。适宜树种配置的固沙林,其造林成活率高,苗木生长良好,是适宜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区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的固沙林类型。

    2025年06期 No.237 23-2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冀北山地不同坡位油松林枯落物水文特征

    张宝祥;郝天琳;王风涛;

    为探明冀北山地不同坡位油松(Pinustabuliformis)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特征,以冀北山地不同坡位(上、中、下)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厚度和枯落物蓄积量进行调查,并分析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油松林枯落物总厚度为3.39~6.57cm,蓄积量为■枯落物厚度以及蓄积量均与坡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坡位油松林总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总枯落物层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呈现出随坡位的下降而增大的变化态势,最大拦蓄量为■,有效拦蓄量为■各坡位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

    2025年06期 No.23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扦插季节与生根剂对油茶扦插育苗效果的影响

    廖盈莹;

    针对传统扦插季节选择与生根剂应用的局限性,以8年生油茶(Camelliaoleifera)良种为材料,通过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系统探究扦插季节(春、夏、秋)与生根剂■对插穗生根动态、成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与生根剂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夏季(7月)扦插结合■NAA处理(T5~)的综合表现最优,生根率达89.5%,根数(7.9条)、根长(6.3cm)、苗高(28.3cm)及叶绿素SPAD值(39.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AA能显著提升插穗生根效率,其促根效应优于IBA和NAA+IBA的混合激素处理;夏季能促进扦插生根及苗木生长,其次是秋插,而春插的效果最差。T5的综合评分为1.591,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合。夏季高温与NAA激素的适配能显著提升油茶扦插育苗效果。

    2025年06期 No.237 30-3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黑龙江省5种乔木立木可加性生物量与含碳量模型

    李勇;林蔚;张强;杜海涛;

    以黑龙江省人工林中的小黑杨(Populus×xiaohei)、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5个树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单变量(胸径)和双变量(胸径与树高)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运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估模型的拟合质量,并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利用碳氮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系数,最终构建2种可加性生物量与含碳量模型系统。结果表明:所有树种的二元可加性生物量与含碳量模型都比一元模型拟合效果好,但小黑杨、银中杨、山杨的一元可加性生物量与含碳量模型预测精度更高,而红松和樟子松的二元可加性生物量与含碳量模型预测精度更高。

    2025年06期 No.23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沙地云杉PmSYP8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曹佳露;闫艳秋;白玉娥;代金玲;

    为探究沙地云杉PmSYP81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以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为材料,通过提取总核糖核酸(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得到PmSYP81基因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序列,将该序列克隆至pMD19-T载体,经测序验证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氨基酸序列推导、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以及同源性比对等。结果显示:PmSYP81基因的全长为942 bp,编码314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1个N端结构域和1个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attachmentprotein receptor, SNARE)超家族结构域,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和紫金舌唇兰(Platanthera zijinensis)等7种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PmSYP81蛋白存在一个跨膜结构,属于亲水性蛋白,丝氨酸和苏氨酸位点比例较高。成功克隆了PmSYP81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沙地云杉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5年06期 No.237 39-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衰老期红花油茶截干高度与留枝数量对树冠重建的影响

    吴佐春;

    针对衰老期浙江红花油茶树冠衰退问题,分析截干高度与留枝数量对树冠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距地面60 cm截干配合保留3条健壮侧枝为最优处理组合,其新梢长度达85.6cm,粗度6.7mm;叶面积指数2.15,较常规管理对照提升95%;一级分枝数10.2枝,开张基角52.6°,垂直分布合理。证实中位截干配合适度留枝可平衡隐芽激活与养分供给,为制定衰老期红花油茶截干复壮技术规程提供依据。

    2025年06期 No.237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成年优树埋干复幼的小黑杨组培体系建立

    韩瑞龙;季晓慧;司思;史绍林;

    为建立优树埋干复幼的小黑杨(Populussimonii×P.nigra)组培体系,以小黑杨成年优树埋干复幼后扦插的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筛选最佳外植体消毒方法,适合小黑杨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以建立高效稳定的小黑杨组培体系。结果表明:1)75%乙醇消毒120s,0.1%HgCl_2消毒7min组合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7.33%;2)小黑杨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基本培养基■萘乙酸■-苄氨基嘌呤■其诱导率为70%;3)在增殖培养阶段,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增殖系数达8.32;4)小黑杨组培苗最优壮苗培养基为■此培养条件下组培苗生长量达9.37cm。

    2025年06期 No.237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NaHCO3+Na2CO3复合盐碱胁迫对CL26柳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徐显玉;

    为探究CL26柳树无性系在盐碱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以其扦插幼苗为材料,采用浓度梯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mmol■的Na HCO_3+Na_2CO_3(比例9∶1)复合溶液进行灌溉处理,测定幼苗总根数、总根长等生长指标及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RC)等生理指标,结合Excel与SPSS软件分析其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盐碱浓度升高,总根数与总根长呈先降后升趋势;SS、SP、MDA呈现多轮波动的变化特征;RC则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的态势。CL26柳树幼苗可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适应盐碱环境,修复轻度胁迫损伤,表现出较强的抗盐碱能力。

    2025年06期 No.237 54-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潮州市不同坡向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

    杨泽宇;张竞杰;李莹莹;陶贝贝;朱诗晨;张中瑞;

    探究潮州市不同坡向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分布特征,可为优化森林经营策略和提升森林土壤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潮州市内244个森林土壤样点进行采样,分析9个坡向0~100 cm深度范围内森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容重等指标,并计算各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坡向和土层深度下森林土壤容重、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储量间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坡向和土层深度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下降。不同坡向森林土壤容重、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坡向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西北坡最高(172.85tWingdings 2UB@hm~(-2)),东南坡最低(127.25tWingdings 2UB@hm~(-2))。坡向通过调控水热条件影响森林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从而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层深度通过影响土壤容重间接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对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较低的坡向,可通过增加有机物质输入和提升植被多样性等方式提高。

    2025年06期 No.23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评论

  •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技术在加强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刘丹一;朱斌;何亮;杨文斌;胡建军;

    新时期,我国启动了防沙治沙的“三大战役”,强调科学选择林草植被类型和控制林分密度,为此,探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技术在加强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阐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科学破解水资源约束、优化林草植被配置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技术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刚性约束,实现林草植被科学配置,基本解决固沙林衰败死亡的问题,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作用相耦合,提升治理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2025年06期 No.23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NDVI动态监测的防护带时空演变及防沙治沙策略

    蔡子良;薛岗;

    为揭示靖边县防护带近年植被变化趋势,基于2015—2024年中等分辨率航天成像光谱仪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Savitzky-Golay滤波与Sen斜率估计方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演变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靖边县近十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各样本点间年际变异程度存在差异,空间上表现为“边缘优于腹地、干预强于自然”的典型梯度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防沙治沙策略,针对边缘封育区、腹地修复区与农林过渡带分别制定差异化管理路径,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精准施策可有效提升区域防沙治沙成效。

    2025年06期 No.237 68-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草方格沙障研究进展

    张逸君;赵鹏;姜生秀;

    荒漠化是三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被誉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沙障是我国西北风沙区应用最广泛的土壤风蚀防治措施之一,其不仅能增大地表粗糙度,阻挡沙粒流动,降低沙尘释放,减缓沙丘移动,同时具有布设简单、环境友好和适应多种环境等优点。通过梳理草方格沙障研究最新成果,评述草方格沙障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未来需加强不同材料方格沙障固沙机制研究,多角度深入阐释草方格沙障的生态效应,探索以草方格沙障为载体的综合性固沙新技术,大力研发小型化、智能化草方格铺设装备,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6期 No.23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河北省“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赵广智;高云昌;马增旺;王楠;李平;赵秀红;刘树军;

    针对河北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六期建设的迫切需求,对六期工程实施阶段遭遇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与探讨。内容涵盖树种单一化、林地管理与保护难题、林草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条件限制以及森林质量波动等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文献回顾,揭示上述问题对防护林建设成效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025年06期 No.237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昆虫声音信号及在信息素中的应用进展

    谢云忠;

    昆虫的声音信号是昆虫种内种间互相交流沟通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昆虫与周围环境联系的重要手段。信息素是昆虫各种腺体向外分泌的具有不同作用的种内激素,是用于进行同种个体与其他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化学物质。昆虫的声音信号与信息素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国内外学者已开展相关研究,为此,就国内外对昆虫声音信号以及与信息素的结合研究进行综述。

    2025年06期 No.237 80-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用技术

  • 坝上地区白榆人工固沙林修枝抚育技术

    高云昌;李平;赵秀红;朱琪;李晓刚;马增旺;

    白榆(Ulmus pumila)是坝上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根据坝上地区气候特征以及白榆生物学特性,从修枝对象、修枝时间、修枝强度以及修枝方法等方面,对坝上白榆防风固沙林的修枝抚育技术进行总结。应用实例调查监测表明,合理强度的修枝抚育在保证林分防护功能的同时,能够促进白榆林木的生长,有助于实现人工固沙林的多功能经营。

    2025年06期 No.237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欢迎订阅优秀林业科技期刊

    <正>林业科技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林业科技期刊。曾多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现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JDF),“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数据库收录,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及时报道林业科研前沿动态,广泛介绍结合生产实际的应用技术,内容涵盖国内外林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适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管理部门、林业企业的管理及技术人员阅读。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949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183/S。全年6期,逢单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64页,单册定价6.00元,全年定价36.00元。欢迎广大读者到各地邮政局、所或直接向编辑部订购,发行代号:14-27。

    2025年06期 No.237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