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镕汐;
为研究杭州湾沿岸城市区域主要行道树香樟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特征和主要的污染来源,在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5个城市中的11个区县设置124个采样点,共采集植物叶片和根部样品248个,检测分析镉(Cd)、铬(Cr)、镍(Ni)、汞(Hg)、砷(As)5种重金属的质量分数。采样点所在的功能区包括工业区、居民区及道路交通区。结果表明:1)工业区香樟叶片和根部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普遍高于居民区和道路交通区,尤其是Cr、Ni、As等元素,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排放;2)居民区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生活污染源(如垃圾焚烧);3)道路交通区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刹车片磨损和柴油燃烧有关;4)植物根部与叶片对重金属的富集顺序存在差异,根部富集更依赖于植物自身的吸收特性,而叶片富集则主要受大气颗粒物沉降的影响。
2025年04期 No.23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方琳;刘有军;柴成武;段文倩;杜娟;
以民勤绿洲边缘天然梭梭林地和人工梭梭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法调查2种梭梭林地的更新苗数量,同时采集样方内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比较分析土壤水分、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全氮(N)、速效磷(P)变化特征及相关性,探讨2种梭梭林地幼苗更新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良好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梭梭幼苗的更新,天然梭梭林地幼苗更新数量显著大于人工梭梭林地,林地土壤电导率、土壤pH也对梭梭幼苗更新有影响;2)梭梭更新苗根系主要生长在0~30 cm深的土壤层中,对养分的利用与消耗均较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对天然梭梭和人工梭梭幼苗更新的影响较小。良好的水分条件是梭梭更新的先决条件,浅层土壤盐分质量分数过高也不利于梭梭幼苗的更新,幼苗更新阶段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
2025年04期 No.235 8-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思荣;严艳兵;丁新兰;郭豫杰;傅锡毅;
为马尾松人工纯林改造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营造8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测定各样地土壤pH,以及有机质、全氮(N)、水解N、全磷(P)和速效P质量分数,分析比较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改造后混交林与纯林之间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混交林土壤全N、水解N质量分数比马尾松纯林分别提高25.5%和23.8%,土壤全P和速效P质量分数分别提高14.4%和42.3%,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提高48.9%,其中套种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混交林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提升显著优于马尾松纯林。不同混交林分类型土壤pH无显著变化,为4.45~4.93,且高于马尾松纯林。通过不同混交林分之间的对比分析,初步筛选出闽粤栲、枫香和深山含笑作为短期内林下混交树种,有利于林地土壤地力恢复,并为提高马尾松纯林固碳增汇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2025年04期 No.235 13-1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苗毓鑫;成彩霞;范菊萍;石晓萍;施青山;
为揭示祁连山典型流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土壤磷的垂直分布格局、海拔分异特征及有机质对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 500~3 300 m海拔梯度布设样地,挖掘土壤剖面并分层采集土样进行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测定,运用非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磷质量分数在低中海拔(2 500~2 900 m)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海拔3 100 m处深层土因风化或矿化作用富集磷;速效磷仅在海拔2 700 m处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他海拔无显著规律。全磷质量分数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在海拔2 900 m处达峰值;速效磷则随海拔升高波动递减,在海拔3 300 m处速效磷质量分数略高于3 100 m处。速效磷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全磷与有机质无显著关联。海拔2 900 m处的水热条件最利于全磷积累,高海拔处因低温与有机质吸附导致速效磷减少。
2025年04期 No.235 18-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军福;徐海量;仝泽文;苗志国;张潜;李喜红;
以新疆哈密高盐渍区为试验地,设置不同盐分梯度(0、4、8、12、16··L~(-1))的矿井水对烃柳(Tamorix chinensis)林进行灌溉处理,测定栓柳地径、株高、冠幅及新枝长等指标,结合方差分析与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检验,探究经柳在极端盐渍环境下的生长响应机制与适应性。结果表明:盐分显著抑制烃柳生长,但植株仍表现出梯度性适应能力。清水灌溉(0 g·L~(-1))下轻柳各项指标最优,盐分≥8 g·L~(-1)对地径、株高和冠幅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P<0.05),盐分质量浓度与地径呈负相关,与冠幅抑制呈指数关系,而新枝长在低盐分(4 g·L~(-1))下表现接近对照组。16 g·L~(-1)高盐处理下生长量最低,高盐分对株高的长期抑制效应显著(P<0.05),但仍能维持存活。
2025年04期 No.235 22-2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娜;胡焕平;盖志君;
5-氨基乙酰丙酸广泛应用于植物生长调节和营养补充,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改善树木的抗逆性。为探索5-氨基乙酰丙酸对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山东省滨州市白蜡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对比不同5-氨基乙酰丙酸质量浓度施用下白蜡树的生长发育、光合色素和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5-氨基乙酰丙酸对白蜡树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5-氨基乙酰丙酸质量浓度的增加,白蜡树株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以5-氨基乙酰丙酸质量浓度为60mg·L~(-1)以及90mg·L~(-1)时白蜡树生长较好,5-氨基乙酰丙酸质量浓度为60mg·L~(-1)时白蜡树的光合作用、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最高。
2025年04期 No.23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晗笑;蒋丽秀;
手持式移动激光扫描(HMLS)作为一种新型地面移动激光扫描工具,是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较为高效便捷的收集方法之一。选取4种不同的激光雷达数据采集路径,对高(0.70~1.00)、中(0.40~0.69)、低(0.20~0.39)3种郁闭度密度的樟木(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林分进行数据采集,同步采取人工实测调查的方法作为对照,针对不同路径采集的HMLS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单木分割,验证不同采集路径对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径阶的樟木样地的林木参数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林分密度下,采用4个路径采集的点云数据,经同样的提取方法,通过路径1(按列绕测)进行HMLS扫描的点云,提取胸径的精度基本高于其他采集路径;2)利用HMLS扫描不同径阶樟木林分,其提取的胸径值存在较大差异,基本表现为径阶越大,提取的精度越高,径阶越小,提取的胸径精度则越低;3)在简单森林环境和低密度林分环境下,枝下高、冠幅及树高的提取精度较高,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R~2)在0.7以上,但针对HMLS对树木冠层信息的提取,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冠幅的错分与漏分则增加,提取精度不断下降。HMLS技术选用路径1能较好完成样地林木参数提取与估测,并且可实现点云数据自动化处理,效率较高。
2025年04期 No.235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余艳;何金军;武乐;韩易良;刘坤;王发明;卢立娜;
为了解新型治沙材料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全面治沙效益,从沙障铺设后的下垫面变化情况、近地表防风效果、设障区内植被恢复情况以及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铺设可增加下垫面粗糙度,在规格分别为1.0 m×1.0 m、1.5 m×1.5 m、2.0 m×2.0 m的设障区,地表粗糙度与沙障规格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沙障规格的增大,地表粗糙度呈下降的趋势。2)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铺设可有效降低近地表风速,随沙障规格的增大,降低地表风速的作用减弱,降低值由大到小的沙障规格依次为1.0 m×1.0 m、 1.5 m×1.5 m、2.0 m×2.0 m, 1.0 m×1.0 m和1.5 m×1.5 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0 m×2.0 m与1.0 m×1.0 m、 1.5 m×1.5 m之间差异显著。3)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的铺设,对植被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材料费相较于传统的沙柳(Salix cheilophila)、麦草和稻草等治沙材料高2~3倍,但铺设效率是其2~4倍,可节约人工成本40%~75%。在未来材料成本下降趋势下和自身材质轻便、环保、铺设工艺简单的优势下,该新型治沙材料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025年04期 No.235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金藏;陈汝婷;王美玲;邱云腾;宇佳;迟德富;
为明确摩泽蒲螨(Pyemotes moseri)在不同温度下对各寄主的寄生情况,对不同温度下适宜繁育摩泽蒲螨的高效替代寄主进行研究。在不同温度下,通过测定摩泽蒲螨寄生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和紫茎甲(Sagra femorata purpurea)幼虫的发育历期、膨腹体直径和爬行速度,确定麻竖毛天牛幼虫可作为繁育摩泽蒲螨的高效替代寄主。相较于其他寄主,麻竖毛天牛幼虫在温度为(20±1)(24±1)(28±1)℃条件下繁育摩泽蒲螨的发育历期最短,发育的膨腹体直径较为稳定。在相同温度下,各寄主上发育的雌螨爬行速度无显著差异;而相同寄主,在(28±1)℃温度条件下繁育的雌螨爬行速度显著低于其他温度;选用密度为50头和60头的摩泽蒲螨寄生麻竖毛天牛幼虫,所产生的膨腹体数量分别为16.00和17.17个,子代螨的繁育效率达40倍。在温度为(20±1)(24±1)(28±1)℃,相对湿度为50%±5%条件下,可选用麻竖毛天牛幼虫繁育摩泽蒲螨。通过对麻竖毛天牛幼虫繁育的摩泽蒲螨膨腹体变化情况和离体膨腹体产子螨情况的分析,确定在温度为(24±1)℃、相对湿度为50%±5%条件下,蒲螨寄生幼虫后的第1代和2代膨腹体离体后的出螨时间均会随着离体时间的延后而缩短,且膨腹体在幼虫上发育第1—3天时为发育前期阶段,主要摄取寄主养分快速膨大;在发育第4—7天时为发育后期阶段,膨腹体中的卵发育成熟,直径不再发生变化,而此时的膨腹体脱离寄主后能正常发育产出子螨。麻竖毛天牛幼虫是适合在适温条件下规模繁育摩泽蒲螨的高效替代寄主。
2025年04期 No.235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永岩;曾万祺;武龙庆;
揭示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mica)灌木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强动机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3 3003 500 m的吉拉柳灌木林为对象,通过分层采样测定不同海拔吉拉柳灌木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仝磷(TP)质量分数,结合化学计量分析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与关联性。结果表明:土壤SOC与TN质量分数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其中3 500 m海拔的010 cm立层SOC达146.74 g·kg~(-1),TN为8.15 g·kg~(-1),呈现显著“表聚性”;TP质量分数(0.520.61 g·kg~(-1))在不同海拔及土层间差异不显著。C/P与N/P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而C/N变化较小:010 cm土层的C/N、C/P、N/P显著高于深层,而深层>3040 cm因淋溶作用或微生物活动导致C/P和N/P降低。SOC、TN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TP与其他参数关联性弱。祁连山吉拉柳灌木林土壤碳氮积累受海拔梯度的调控,而确有效性不足可能成为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变化响应敏感,深层土壤则趋于稳定。
2025年04期 No.235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琦;赖嘉俊;陈佳;张龙辉;余方纯;
以采集于江西省庐山市的庞舌红(Ardisia mamillata)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根剂处理及同一生根剂不同质量浓度对庞舌红播种苗出苗率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NAA生根剂中以25 mg·L~(-1)效果最好,不同生根剂中的茶乙酸(NAA)生根剂浸种效果最佳,平均出苗率达92.87%,平均地径达0.34cm,平均苗高为5.83 cm,平均主根长9.17 cm,≥5 cm侧根手均数为7.67条,平均侧根长达5.77 cm。生根剂处理可明显促进虎舌红种子和苗木生长。以质量分数为25 mg·L~(-1)的NAA生根剂浸泡种子12 h效果最佳。
2025年04期 No.23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迎;
为研究间伐保留密度对生态林生长的影响,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家榆(Ulmus pumila)、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6个树种为研究对象,设置每667 m~2分别保留36株(CK)、27株(T1)、21株(T2)和15株(T3)4个间伐保留密度,间伐2 a后调查树木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6个树种保留密度越小,树高增长量和胸径增长量越大;2)毛白杨、国槐、刺槐、榆树、金叶榆的树高和胸径增长量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且胸径增长量的差异大于树高;栾树树高增长量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胸径增长量差异显著;3)降低密度可以有效控制国槐病虫害,降低6个树种干梢率,保持6个树种的良好长势。实施抚育间伐,可以有效促进林木生长,提升平原生态林的林分质量。
2025年04期 No.23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良荣;
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采伐迹地上开展杉木-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红椎纯林和杉木纯林的造林对比试验,以探索最佳的杉木林迹地更新模式。通过对13年生不同林分调查,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红椎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增加13.35%、15.05%和45.45%;与红椎纯林相比,杉木-红椎混交林中红椎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增加3.01%、6.24%和11.94%;与杉木纯林和红椎纯林相比,杉木-红椎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提高29.54%和27.75%。混交林内凋落物比纯林厚,林内温度高于纯林。混交林土壤的孔隙度和持水量均大于纯林,土壤肥力优于纯林。
2025年04期 No.23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灵灵;李静;杜宏志;
为了解防护林区土壤酸碱度和矿质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酸碱度和矿质元素对防护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泰来县东方红林场防护林为研究区域,设置30个采样点,采集020 cm和>204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和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质量分数,以及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铁的摩尔质量浓度,并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pH为6.57.2,整体为中性至微碱性,全氮质量分数为1.101.35 g≤kg~(-1),有较好的负素供应能力;速效磷质量分数为10.915.2 mg·kg~(-1),整体偏低,速效钾为102115 mg·kg~(-1),具有中等可供性,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为7.89.8 cmol kg~(-1)和3.0 4.1 cmol kg~(-1),整体较高;pH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0.90。随pH的升高,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质量摩尔浓度增加,有利于钙镁元素的释放和吸收。
2025年04期 No.235 65-6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新月;王风涛;杨川;刘小宽;
为探明易州国家森林公园天然阔叶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保持能力,选取云蒙山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土壤容重均值由高到低为油松弛林(1.21 g·cm~(-3))、杨—输混交林(1.09 g·cm~(-2))、桦一标混交林(0.91 g·cm~(-1));土壤总孔隙度均值由高到低为桦—栎混交林(53.39%)、油松纯林(52.01%)、杨一翰混交林(51.36%);土壤最大持水率与土壤毛管持水率均值呈现出相同的大小关系,由高到低为桦—标混交林、杨—榆混交林、油松纯林。各林分各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差异显著。
2025年04期 No.235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志龙;滕玉风;苏付荣;何靖;何煜;
为掌握泓森槐根插繁育技术,利用该树种2年生优良母树粗根,开展不同类型生根剂及不同质量分数、不同浸泡时间处理的营养紫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泓森槐采用根段进行扦插易生根,插后18d开始生根,插穗上端无顶芽形成;插后2225 d,顶芽萌发,新梢开始生长。以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茶乙酸溶液浸泡2 h为最佳处理组合,其生根数量、平均根长、生根率为各处理中最优。该树种在张掖当年扦插当年移栽,苗木生长迅速,具有良好的迷生性和适应性。
2025年04期 No.235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